查看原文
其他

潮涌四十年·巾帼舞三秦|她从牧羊女成长为爱心企业家,致富不忘帮扶姐妹

1970年出生于佳县方塌镇谢家沟村的谢海琴,虽没受过高等教育,但巾帼不让须眉,凭着不服输的精神,从一个普通的牧羊女成长为企业家。致富不忘本,情系家乡人,如今,她常怀感恩之心,帮扶弱势群体,积极回馈社会,为家乡妇女姐妹脱贫致富尽心尽力。

01放羊姑娘学习裁缝

家庭贫穷 精神不穷

谢家沟是个偏僻落后的小村子,谢海琴祖辈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。虽然她家庭贫困,但精神却不穷。为照顾年老多病的奶奶,供哥哥上学,减轻父母繁重的劳动负担,只读了小学三年级的谢海琴早早辍学回家,拖着瘦弱的身体,帮家里拔草喂猪、洗碗做饭、担水扫院、耕地抓粪……13岁时,她独自上山放羊,一天下来身子骨累得快要散架。

每当听到学校的铃声和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,她难受得默默流泪。放羊时,她偷偷带上哥哥读过的书本看看,过过读书瘾。生活虽然辛苦,但谢海琴告诫自己:“我现在是拦羊的,将来一定要走出谢家沟的大山。”

一次,谢海琴到方塌镇上赶集,看到街上有家裁缝店,店里学徒们身上穿的裤子,挺缝线“火车道子”很挺直,而且裁缝师傅将布匹画好裁好,一会儿就做好了。她心想:这就是女孩子应做的工作。回家的路上,谢海琴对今后的生活目标有了新的打算,她决定不再放羊,出去学习裁缝。

心中有了目标,内心会变得更加强大。学手艺要有学费。放羊时,她挖药材,捋柠条籽,拿到镇上卖钱。赶集时,她连两分钱的花馍都舍不得吃。一年半后,她终于攒了97元钱。

“最美的谎言才叫真。”1989年7月的一天,她谎称去铜川看病,其实心里早有打算,她想去铜川学习裁缝技艺。临走时,她在镇上买了一块布料,将学费和换洗的衣服悄悄带上。母亲将她送到村外,望着母亲渐渐远去的背影,谢海琴以泪洗面。她说:“自己虽然离开谢家沟,放下了农活,但一个没有文化的放羊女子能做啥?我一定要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,学好裁缝这门手艺!”

到了铜川后,谢海琴投宿在亲戚家。当时,铜川市服装裁剪缝纫学校正在招收学员,她第一个报了名。一个带着浓重陕北口音、土里土气的农村女娃来到城市,经常受到其他学员的歧视。但想到“学不好裁缝,回去还得放羊”时,她学裁缝的信念更加坚定了。

在学校,她勤学苦练,一边学习手艺,一边钻研文化,脏乱累活抢着干,和学员们和睦相处,从不斤斤计较,赢得学员和老师的普遍赞誉。半年学习期满后,谢海琴从120多名学员中脱颖而出,理论和实践考试均为第一,让大家刮目相看。理论课老师郭丁梅说她是个人才,希望毕业时留在学校,但谢海琴婉言谢绝了。

02创办谢老大制衣公司

心有多大 舞台就有多大

1991年,谢海琴在方塌镇上开办了“小草时装店”,走上创业之路。她一边制作衣服,一边办培训班,14年培养了260多个学徒,帮他们摆脱贫困,走上致富路。她经常教育学徒,艺好不如人好,做事先要做人。将来无论到哪里,都要吃苦耐劳,踏实肯干。

因她手艺好,收费低,对贫困户和孤寡老人缝补衣服从不收费,时装店在方圆十里小有名气,慕名而来做衣服的人络绎不绝,生意做得红红火火,不得不经常加班至深夜。

后来,受成衣市场冲击,人们定做的衣服渐渐少了,她决定到榆林去闯荡。2005年,谢海琴带着借来的4000元来到榆林,开了家洗衣店,为学生们洗补衣服。“那时洗衣、换拉链、裁裤边都是1元,挣不了多少钱。但我不敢马虎,毕竟人家是出钱买的,弄不好就把衣服糟蹋了。”谢海琴说。

一年后,谢海琴在榆林市北大街80号办起一家制衣公司。为打开市场销路,她经常推着自行车,带着几大包衣服沿街售卖,上门推销。2010年,她注册成立“榆林市谢老大制衣有限公司”并任总经理。2011年,她抓住机遇,创建了自己的“雅柯琴”品牌。

2012年,谢海琴贷款200多万元,在榆林高新区闫庄则村修建了一座4层新厂房,把公司正式搬迁到新厂址。这一年是公司发展最艰难的一年,资金周转出现困难。2013年,谢海琴主动向榆林市人社局申请,贷款200万元,暂时渡过了难关。

目前,榆林市谢老大制衣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开发、设计、制作、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服装生产企业。公司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,拥有职工51人,拥有设计、裁剪、缝纫、整烫、营销5个生产车间和1个综合办公室。公司以生产中高档西服、标志服、旗袍、各行各业的工作服及校服等系列服装为主,成为全市设备先进、诚信度高的服装生产企业之一。

03高息贷款付清员工工资

诚信做事 诚实做人

谢海琴认为,“成才”首先要“成人”。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道德良知都没有,不但不能为社会、为人民谋利益,反而会危害社会、危害他人。

多年来,谢海琴始终秉承着“诚信做事,诚实做人”的人生信条。1995年做生意赔钱,2012年资金周转困难,员工们主动要求延迟发放工资,但她依然高息贷款,全部结清员工工资。"员工们是公司的中流砥柱,挣的却是辛苦钱,是养家糊口的钱,再缺钱也不能欠员工们的工资。"谢海琴说。

2010年,一位顾客来店里做衣服,将一个装有10多万元现金的皮包落在店里,她妥善保管,张贴启事,终使物归原主。2005年,她去邮政银行取钱,回家后发现银行多付给8000元,她立即将钱退回银行。2008年底,她与榆林一企业签订服装加工合同,不料年后原材料大幅上涨,预计亏赔两万多元。对方得知情况后主动提出适当提高交易价格,以降低损失,却被她婉言谢绝。“钱赔了可以挣回来,如果信用没了,用再多的钱也买不回来。”谢海琴说。

谢海琴把公司员工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。员工们孩子上学、婚后坐月子等,谢海琴总是给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。员工们也把谢海琴当作家人,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家。

04致富不忘帮扶家乡姐妹

巾帼脱贫 情系乡亲   

数十年起早贪黑、艰苦创业,谢海琴勤俭积累,一步一步由服装店小老板发展成为民营企业家。在自身经济状况好转后,谢海琴没有忘记平穷的家乡。“我是从农村穷山沟里走出来的,在我有能力帮扶家乡人的情况下,我有责任去照顾他们。”谢海琴说。

家乡的留守老人和儿童们,谢海琴心里始终牵挂着。每次回家都要挨家挨户走访,谁家有人生病无钱医治,她都主动代付,谁家小孩无钱上学,她都欣然资助。几年来,每年春节前,谢海琴都要拉上一大车米面粮油和大量衣服回到村里分发给群众。除了生活上对村民的帮扶,在乡村建设上,谢海琴也出了不少力。她曾捐资20万元加宽、硬化家乡的羊肠小道,捐资10万元给村民安装自来水。

随着村民生活的好转,村民的就业安置成了谢海琴操心的事。“帮助一个人,不仅仅是给予物质上的帮助,能解决他们的就业,让其自食其力,我心里才踏实。”据了解,几年来,谢海琴先后安置家乡富余劳动力200余人,其中50多人为残疾人。谢海琴说:“他们身体残疾,但心不残疾,我们应该重视他们,平等对待他们,让他们也能富起来,过正常人过的生活,享受正常人享受的快乐。”

20岁的高红梅原来在餐馆当服务员,通过佳县人社局推荐就业,认识了谢海琴,谢海琴得知高红梅家庭情况不好后,随即将高红梅带回自己的公司,并手把手从零开始教其学习裁剪加工、缝衣修补。“谢总把我带到自己厂子,手把手给我教本事,比起最初当服务员,现在的工作能让我学个一技之长,我更开心,也愿意好好干。”高红梅说,在谢海琴的帮助指导下,来厂子仅几个月已学会制衣的不少手艺。

05捐款捐物300多万元

回报社会 热心公益

谢海琴常说:“公司做强做大,能够有今天,离不开党的政策和社会各界的帮助,更离不开员工的鼎力支持,我深知这个道理,也常怀感恩之心,希望多做一些雪中送炭的事情。”

2008年,谢海琴在西藏考察时,在藏民家见到小孩衣服脏旧,鞋子破烂,鼻子冻得通红,回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西藏牧民捐赠了80件棉衣。2010年至今,她先后为佳县南关小学、通镇中学等学校捐赠图书2000册,棉衣500余套,每年资助5名贫困大学生顺利入高校就读,累计看望慰问留守儿童、孤寡老人、贫困群众1000余人次,为他们送去米、面、油、肉、衣服和被子等生活用品和慰问金。2012年,谢海琴了解到佳县残疾人缺乏大量轮椅时,毫不犹豫地拿出20万元,给残疾人购买了一批轮椅和生活用品。

谢海琴热爱公益、无私奉献的精神,得到各级党委、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认可,获得“全国三八红旗手”、“中国好人”、“陕西省第四届道德模范”等荣誉称号。

“我的能力是有限的,但爱心是无限的。只要公司能发展下去,我都会一如既往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,将爱心永远地传递下去。”谢海琴表示。

从牧羊女到裁缝女工,再到制衣公司总经理,一路艰难创业,谢海琴靠的不仅仅是机遇,更是自身所具备的德艺。致富却不忘本,感恩回报社会。短短几年时间,有4000余名空巢老人、生活困难群众、残疾人、贫困家庭学生得到了她的帮扶和关爱,她的爱心足迹遍布陕西、四川、新疆、云南等地。“行善对我来说是件快乐的事,她使我的生活充满意义。”付出爱心,收获福祉,显然,谢海琴是一个真正“富有”的人。



投稿邮箱:sxflxmt@126.com

编辑/Iris

责编/刘昆

大家都在看

诵读《梁家河》| 今天,陕西五环(集团)实业有限公司织造车间值车工黄云娜为您诵读纪实文学《梁家河》节选

潮涌四十年·巾帼舞三秦|打通服务妇女儿童“最后一公里”

发布 | 陕西妇联微信公众号传播指数排行榜(0805—0811)

电风扇坏了卖掉不值钱,教你一招,变废为宝,用过的都说好!

陕西省妇联官方微信公众号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